北极羊 发表于 2021-7-27 17:24:22

北京-故宫(紫禁城)的历史点滴


——天下经纬

    朱棣为什么倾尽财力建造北京紫禁城?

      中国最具代表性的建筑,北京紫禁城南北长961米,东西宽753米,四面围有高10米的城墙,城外有宽52米的护城河,占地面积72万多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有大小宫殿七十多座,房屋九千余间,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木质结构古建筑之一。是世界建筑史上的一大奇迹。
      自永乐十八年(1420年)竣工落成之后的紫禁城,作为明、清两代的朝廷的行政中枢和皇室生活起居之所,见证了自明成祖朱棣到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24代帝王朝的兴衰荣辱。

   紫禁城(故宫)位于北京中轴线正中位置(即北京市的正中心)。在中轴线上,按“前朝后寝”的古制布置着帝王发号施令的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和帝后居住的后三宫(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紫禁城工程从永乐四年动工到永乐十八年竣工前后修筑了14年。在此期间一共征用了23万工匠、上百万的民夫以及大量士兵投入到营建工程中。朱棣为什么要倾尽财力建造如此浩大的工程呢?我们可以说的是,皇帝需要与自己的地位相匹配的宫殿。辛亥革命后,根据《清室优待条例》:溥仪及其皇室宗亲仍得以居住在紫禁城内。1924年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将溥仪驱逐出宫。1925年10月10日紫禁城改称故宫并对外开放。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对故宫建筑进行了大规模的修缮,同时整理出大量的文物。1961年国务院颁布故宫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故宫博物院现存文物150万件(套)。1987年北京故宫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如今北京故宫与俄罗斯克里姆林宫、法国凡尔赛宫、英国白金汉宫、美国白宫并称世界五大宫殿。

      其实,就是咱们平民百姓还想把自己住房弄得大点漂亮点,而地方政府不都是把办公楼建造的豪华无比,何况皇帝修建的宫殿还不只是单纯为了个人享受,更重要的是体现朝廷的政治权威和朝代的辉煌。还有,只有把宫殿建得富丽堂皇才能彰显帝王至高无上的权力和威严。然而朱棣并不是明朝的开国皇帝,那么他为什么还要花大力气营建北京紫禁城如此浩大的工程呢?直接用他老爸留下的宫殿不好吗?问题恰恰就在于他用不得他爹留下的宫殿。

      早在1366年明太祖朱元璋就已下令在南京营建宫殿建筑。到洪武廿五年(1392年)南京城的宫殿建筑工程基本完工。这一历时26年的工程比朱棣所营建的北京紫禁城更为浩大。朱元璋所营建的南京故宫占地面积超过101.25万平方米,是中世纪世界上最大的宫殿建筑群。被称为“世界第一宫殿”。南京故宫的地面积超过了今天我们看到的72万平方米的北京故宫。如果保存至今的话南京故宫才是世上规模最大的宫殿建筑群。

      朱元璋以一介布衣的身份于元末群雄并起之时从自己的老家淮西一步步发展壮大,南京附近的州县是其夺取天下的根据地。事实上,在当时以此地作为挥师北伐的后方基地不失为明智之举。然而,当公元1368年徐达奉朱元璋之命驱逐了元顺帝后,南京就不再适合作为一个泱泱大国的都城了。在此之前南京还从没成为任何一个大统王朝的国都。定都于此的都是偏安江南的短命王朝。这时,从西北的嘉峪关到关东的白山黑水也都成为了大明王朝的疆土。如果明朝选择定都于此对北方边防实是极其不利的。看到这点的朱元璋很早就在考虑迁都一事。朱元璋理想中的都城是长安和洛阳。因为他也希望将自己的大明王朝建设成比肩汉唐的盛世的王朝。但是当他派人实地考察了长安、洛阳的情况后发现:在经过一次次的战乱后残破的长安、洛阳已不再适合作为一个大国的都城。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朱元璋留在了南京。但这终究是权宜之计。朱元璋甚至一度想要迁都到自己的故乡濠州钟离:朱元璋称帝后就把这里升格为凤阳府(今安徽凤阳)。朱元璋派人回乡重修祖坟,还在老家建起了富丽堂皇的宫殿。以致整个明代凤阳都被称为中都。其实这只是体现了朱元璋“富贵还乡”的理想而已。至于真要迁都凤阳不现实的。

      除了作为汉唐故都的长安、洛阳之外,朱元璋还有一个选择就是元朝的大都(今天的北京)。事实上这时的北京比长安、洛阳更具有战略价值。为什么自唐代以后再无朝代定都于长安、洛阳呢?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随着安史之乱后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使长安、洛阳日益衰败。既然经济重心是往南迁移的,为何不索性迁都江南呢?中国古代最大的外患就是北方的游牧民族。如果定都于江南,对北方边防的巩固就是远水不救近火的危局。

      既然不能把都城建在江南,那就必然会出现政治军事中心和经济文化中心一北一南的格局。但偏偏建都又必须考虑经济问题。至少得有足够的粮食养活京城庞大的人口。这时大运河的作用就突显出来了。纵观宋以后历朝历代的都城无不建在运河边,就是为了方便转运江南的粮草税赋以便供养京师。换句话说自宋以后中国的都城由长安沿着运河线转移到了今天的北京。然而运河沿线的城市何其多也,北京何以脱颖而出呢?这是由历史的发展形势所决定的。

      在唐代以前无论是武王伐纣;秦灭六国,还是刘邦以汉中为根据地取得天下,又或是隋唐依靠关陇贵族集团再次统一中国。在数千年间关中一直是统治者的根本重地。然而从宋代开始,以关中为基础进而东出一统天下的东西格局为主基调的中国历史转变为南北格局:南面的汉族政权面对的最大威胁是北部的游牧民族。在这样的格局之下位于渤海之滨、燕山之麓的北京的战略地位日益突显。赵宋因失去燕云而偏安南方;辽、金因占据此地而具有居高临下的战略优势。
      没错,北京位于长城与运河交汇之处,同时又位于渤海之滨、燕山之麓。这种独特的地缘形式使其成为南方的农耕民族与北方的游牧民族双方争夺的主战场,从而使其战略地位变得日益突出起来。不过在朱元璋的迁都备选名单中并不包括北京,这是因为北京在此之前由辽、金、元三个北方游牧民族建立的王朝统治了四百余年。在朱元璋及其政治班底看来,这是一块高度胡化的土地。这时的北京已和中原文明出现了某些隔阂,加之战乱的破坏,所以还显得有欠缺繁华富裕。以朱元璋为核心的明朝开国集团多起自江淮一带,北京对他们而言是一个陌生的地域,定都于此多少感觉不踏实。 不考虑迁都北京,而长安、洛阳又不再适合建都,朱元璋只好暂时留在南京。于是,朱元璋终其一生也没能解决的迁都问题,却在他死后因为明朝朱姓皇族内部的一场权力之争得以解决。1398年明太祖朱元璋驾崩,皇位由原太子朱标的嫡长子、朱元璋册立的皇太朱允文继承。朱允文刚一登基就意识到自己那帮年富力强又手握一方军政大权的皇叔们压根儿没瞧得起自己。

      在危危可及的形势下朱允文和自己的亲信大臣齐泰、黄子澄等秘密商议削藩。这就加深了以朱允炆为核心的明朝中央朝廷同地方藩王之间的矛盾。1399年七月,朱元璋第四子朱棣设计擒杀了朱允文安插在自己身边的北平布政使张昺、北平都指挥使谢贵。命令自己的护卫指挥张玉、朱能率兵乘夜攻夺北平九门。随即以”清君侧“为名发起了靖难之役。1402年六月,朱棣的大军攻陷南京。建文帝朱允文在战火中不知所踪。1402年7月17日,朱棣在假意拒绝臣下连续多次的反复劝进后,宣布即皇帝位。

      作为燕王的朱棣,在登基称帝之前的封地就在当时被改称为北平的北京城。北平作为朱棣的起家之地而经营多年,朱棣称帝后一直有心迁都于此。同时北平地处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的过渡地带一直是明朝的边防重镇。朱棣担心若定都南京会使后世子孙沉迷于江南的繁华富庶而忘却北方的边防安全,从而不利于明朝的整体国防建设。永乐元年(1403年)朱棣就下诏改北平为北京。永乐四年(1406年),北京方面的臣僚开始奉旨征调工匠、民夫上百万人正式营建北京宫殿。永乐九年(1411年),朱棣命工部尚书宋礼等修会通河。永乐十三年(1415年)五月,平江伯陈瑄等开凿淮安附近之清江浦,使久废的运河重新畅通。于永乐十九年(1421年)改原京都为南京,北京为大明京都。十二月北京郊庙宫殿完成。次年正月,朱棣在北京驾御奉天殿,受百官朝拜,大祀于南郊。至此,明朝完成了迁都北京的全部工作。朱棣在北京营建了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木质结构古建筑北京故宫(当时称紫禁城),与此同时还修建了天坛、太庙等如今的北京地标性建筑。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北京-故宫(紫禁城)的历史点滴